第(1/3)页 安顿完给郑和发报,朱棣继续皱起眉头处理奏疏。 这些都是在太子炽那里筛选出来,他处置不了,也没权处置这些只能朱棣定夺的事。 不过得赖有朱高炽的存在,将朝廷大部分的琐碎事务处置干净,才让朱棣能腾出手专心处理大事。 可即便是如此,也让他一个脑袋十个大。 朝廷五品以下官员任命,基本在蹇义和朱高炽那里就解决完毕了。 但五品以上,尤其是地方知府和京官的任用,也依旧十分繁琐和让人头大。 如今的地方知府,可不是仅仅料理民生、公文、刑案这些就能胜任。 地方的规划与发展,税收贸易等等一大堆问题,都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做。 可现在朝廷五品以上的主力官员,还是当初科举上来的那一批,新学的官员如今大部分还在基层摸爬滚打。 就算他们有这个能力,也不能贸然提起来。 一个两个还好说,可仅仅现在堆在朱棣面前的,就是十七个府治的缺。 其中有升职调走的,有被弹劾治罪的,也有能力不够,却没什么大错被打发到清水衙门的。 按朱棣的心思,干脆就升一批新学官员上去,可这个想法不仅遭到旧派官员反对,就连朱高炽也不是很支持。 现在朝中一致对外,正是需要平衡和稳定的时候,贸然升一批新学官员上去,难免让其他人心生怨怼。 而且拔苗助长,火箭式的升迁,对这些人也不好,容易心生骄纵。 对这些事,有时候朱棣也挺想骂娘的,可他也知道朱高炽考虑的有道理。 因为...缺钱。 随着与英军交战愈发如火如荼,很多航道都被断了。 虽然明、英双方官面断了贸易,但民间的贸易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,尤其是走私。 可这样一来,市舶司就收不上税了啊。 长此以往下去,朝堂的闲言碎语越来越多,朱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。 甚至和谈的声音又渐渐开始有了冒头的迹象。 而且这次人家说的有理,和谈又不是求和,也不需要纳贡、和亲,就是大家坐下来谈一谈,别打了行不行? 朱棣总不能拿刀顶着人家脖子说,和谈就是卖主求荣吧? 谨弟那边虽然透露的信息不多,但朱棣也听出来了,里海那边的战线一时半会不会有什么进展。 这场仗搞不好一拖几年都打不起来。 这样一来虽然不用面对每天增加的军费挑支,但必然也会拖慢大明的发展,尤其是经济。 所谓枪炮一响,黄金万两,那是必须建立在大胜的前提下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