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可兵部通宵还真的在天亮的时候拿出了全新的《武举法》,不仅按照朱允炆的要求作了整改,还增加了一些具备吸引力的条件,比如入京赶考的举人可以找兵部报销往返路费,若中式,可享受传胪唱名,载誉归家的荣誉。 事关自己的官运,什么压制武勋,什么文臣主宰,什么原则,都靠边站,都要没官帽官服了,你还给我说这些没用的? 不知道留着官位,不怕收拾不了他们吗? 铁铉入宫了,在兵部同僚的注视下,那不算宽大的身影,在这一刻显得如此伟大。 铁尚书,真是个好人哇。 人心就是这样被“吓热”的,铁铉凭借着一本《武举法》的操作,逐渐在兵部树立了威信,真正扎根。 朱允炆看着第二版的《武举法》,连连点头,问道:“早如此不就妥了,非要惹朕发怒,发给内阁与三法司审议,户部核准,皆无异议后,张贴于兵部之外,发告天下吧。” 铁铉连连答应。 朱允炆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,对铁铉道:“距离武举已是不远,地方武举人即将陆续抵达京师,务必做好招待与看护,莫要惹出什么事端。” 铁铉保证道:“兵部定会做好接应。”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,低下头想要处理文书,铁铉轻声道:“皇上,燕王与宁王回京选的是海路。” “朕知道,有什么问题吗?” 朱允炆问道。 铁铉犹豫了下,道:“走海路,会经过白水洋!” 朱允炆双眸闪过一道精芒,起身走至桌案前,道:“你的意思是说,燕王与宁王之所以选择海路回京师,不是为了赶时间,而是为了凭吊齐王?” 铁铉行大礼:“臣不敢妄自揣测。” 朱允炆沉思稍许,突然笑了出来,对疑惑的铁铉说道:“诸多藩王入京,可没一个人敢去白水洋的。燕王与宁王还真是胆略惊人,哪怕朕知道了也拿他们无可奈何。罢了,就容他们得逞一次吧。” 人家走的是海路,白水洋又是由北面进入长江口的最短路径,总不能下命令说你们绕个大圈,在东海转转再回来吧。 无论朱允炆喜欢还是不喜欢,白水洋都在那里。有船经过,很正常。 铁铉走了。 朱允炆握着拳头,一脸阴沉。 朱棣与朱权走这一条路,恐怕不是想找找朱榑的骨灰,凭吊一番,而是想要看看这一片战场,至于他们是同情朱榑这个兄弟,还是想要借此宣泄对朱允炆处理朱榑的不满,就不得而知。 无论如何,他们以藩王的身份走这一条路,肯定是有一些盘算与心思的。 第(3/3)页